孩子眼中的“公平”
发布时间:2019-03-04浏览次数:23
当“不公平”从孩子的嘴中说出时,是最考验大人的时刻。他们心中的“公平”是什么样的?和成人规则里的是一回事吗?
知道却很难做到
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的时候专门研究了小孩在分享时对公平的理解。他们邀请了一组4-8岁的孩子,并且给每个人分了四根木棒。然后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木棒和另一个伙伴分享。
结果,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倾向将更多的木棒留给自己;7-8岁的孩子则无一例外都将四根木棒平均分给了自己和小伙伴。但是所有孩子,无论年纪大小,都认同一点:木棒应该“公平”分配。
这项研究印证了两点:
第一,“公平”分享的意识萌芽很早。
第二,随着年龄的变化,“公平”分享的含义会跟着变化。
果汁一人一半
现实中的“公平”要复杂很多。比如,当奖励不同的行为时,成人世界的规则是“能者多劳”。儿童世界里又会是如何呢?
这方面的经典研究来自法国。研究人员找来了一组4-5岁的孩子,向他们介绍了两个故事人物。第一个人工作卖力,制作出了大部分的饼干;第二个人在工作中很懈怠,因此对饼干的贡献也有限。参与实验的孩子们需要将自己手中的三块饼干当作奖励发给这两个人物。
实验中,大多数孩子最先都给了两个故事人物一人一块饼干。当研究人员提醒要将第三块也发出去时,70%的孩子才最终将最后一个奖励发给了工作卖力的那个人。
这表明,儿童在4-5岁时就能够理解“能者多劳”的规则。但是如果条件允许,即便某些人的贡献明显多过其他人,孩子们还是会选择把奖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
谁有最软的心肠
奖励的规则如此,儿童世界里的惩罚规则又是什么样的?
哈佛大学又和密歇根大学合作,研究了不同阶段人们对于“惩罚规则”的理解。这次,他们找来了一组4-5岁的儿童,一组7-10岁的儿童和一组成年人。向参与实验的儿童和成人展示了若干带有“奖励”和“惩罚”内容的教室情景。然后邀请他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奖惩”权力。
例如其中的一个场景是,面对老师“拖鞋进入教室”的要求,一个学生及时停止并且脱掉了鞋子;另一个学生无视要求,穿着鞋子在教室地面留下了更多的污迹。
实验中出示的教室情景
参与实验的儿童和成人需要把四次惩罚(清理四个垃圾桶)分给这两个学生。结果,即便知道其中一个学生对一团糟的地面负有更大的责任,4-6岁的孩子还是将四次惩罚平均分给了这两个学生。相反,参与实验的其他两组儿童和成人都选择根据责任而非平均的原则分配惩罚。
有趣的是,实验人员还给大家出了一个极端却很常见的情景,请大家评判是否公平:因为一个学生的行为全班学生得到惩罚或奖励。
在这个情景中,4-6岁的孩子中有70%认为这是公平,15%的成人认为公平。而7-10岁的孩子中,只有3%认为这是公平的。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人员的体会是,儿童有最柔软的心肠。大多数儿童在分配惩罚的时候都提到,虽然那个人做了不对的事,但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去倒所有的垃圾桶,他一定会非常沮丧。而参与实验的成人或年纪稍大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这层考虑。
“公平”不一样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儿童世界里“公平”的样子。
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面对奖励和惩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比“正义”更重要的事情。同时,虽然他们会一直把“公平”挂在嘴上,但如果牵涉到自己,这还是件说起来容易最起来很难的事。
对上了小学或中学的孩子而言,“公平”的意义更趋近于成人世界的规则。“能者多劳”是公平;“一人犯错全体受罚”则有失公平。两者之间界限明晰。
不同阶段的“公平”没有孰是孰非。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互相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
关于上述几项科学研究,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一些矛盾或是生出一丝疑惑。这或许就是科学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谁都无法确认它能否带来正确的答案,但它却一定能带来理性的光芒。
发布时间:2019-03-04浏览次数:23
当“不公平”从孩子的嘴中说出时,是最考验大人的时刻。他们心中的“公平”是什么样的?和成人规则里的是一回事吗?
知道却很难做到
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的时候专门研究了小孩在分享时对公平的理解。他们邀请了一组4-8岁的孩子,并且给每个人分了四根木棒。然后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木棒和另一个伙伴分享。
结果,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倾向将更多的木棒留给自己;7-8岁的孩子则无一例外都将四根木棒平均分给了自己和小伙伴。但是所有孩子,无论年纪大小,都认同一点:木棒应该“公平”分配。
这项研究印证了两点:
第一,“公平”分享的意识萌芽很早。
第二,随着年龄的变化,“公平”分享的含义会跟着变化。
果汁一人一半
现实中的“公平”要复杂很多。比如,当奖励不同的行为时,成人世界的规则是“能者多劳”。儿童世界里又会是如何呢?
这方面的经典研究来自法国。研究人员找来了一组4-5岁的孩子,向他们介绍了两个故事人物。第一个人工作卖力,制作出了大部分的饼干;第二个人在工作中很懈怠,因此对饼干的贡献也有限。参与实验的孩子们需要将自己手中的三块饼干当作奖励发给这两个人物。
实验中,大多数孩子最先都给了两个故事人物一人一块饼干。当研究人员提醒要将第三块也发出去时,70%的孩子才最终将最后一个奖励发给了工作卖力的那个人。
这表明,儿童在4-5岁时就能够理解“能者多劳”的规则。但是如果条件允许,即便某些人的贡献明显多过其他人,孩子们还是会选择把奖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
谁有最软的心肠
奖励的规则如此,儿童世界里的惩罚规则又是什么样的?
哈佛大学又和密歇根大学合作,研究了不同阶段人们对于“惩罚规则”的理解。这次,他们找来了一组4-5岁的儿童,一组7-10岁的儿童和一组成年人。向参与实验的儿童和成人展示了若干带有“奖励”和“惩罚”内容的教室情景。然后邀请他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奖惩”权力。
例如其中的一个场景是,面对老师“拖鞋进入教室”的要求,一个学生及时停止并且脱掉了鞋子;另一个学生无视要求,穿着鞋子在教室地面留下了更多的污迹。
实验中出示的教室情景
参与实验的儿童和成人需要把四次惩罚(清理四个垃圾桶)分给这两个学生。结果,即便知道其中一个学生对一团糟的地面负有更大的责任,4-6岁的孩子还是将四次惩罚平均分给了这两个学生。相反,参与实验的其他两组儿童和成人都选择根据责任而非平均的原则分配惩罚。
有趣的是,实验人员还给大家出了一个极端却很常见的情景,请大家评判是否公平:因为一个学生的行为全班学生得到惩罚或奖励。
在这个情景中,4-6岁的孩子中有70%认为这是公平,15%的成人认为公平。而7-10岁的孩子中,只有3%认为这是公平的。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人员的体会是,儿童有最柔软的心肠。大多数儿童在分配惩罚的时候都提到,虽然那个人做了不对的事,但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去倒所有的垃圾桶,他一定会非常沮丧。而参与实验的成人或年纪稍大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这层考虑。
“公平”不一样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儿童世界里“公平”的样子。
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面对奖励和惩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比“正义”更重要的事情。同时,虽然他们会一直把“公平”挂在嘴上,但如果牵涉到自己,这还是件说起来容易最起来很难的事。
对上了小学或中学的孩子而言,“公平”的意义更趋近于成人世界的规则。“能者多劳”是公平;“一人犯错全体受罚”则有失公平。两者之间界限明晰。
不同阶段的“公平”没有孰是孰非。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互相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
关于上述几项科学研究,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一些矛盾或是生出一丝疑惑。这或许就是科学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谁都无法确认它能否带来正确的答案,但它却一定能带来理性的光芒。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