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不吃糖全凭意志力吗?
发布时间:2019-04-07浏览次数:19
只用两颗棉花糖就能预测你未来能否成功,你信吗?
至少,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在这个心理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里,研究者给幼儿园小朋友一颗棉花糖,并且说你可以现在就吃掉它,但如果你等上15分钟都不吃,就会得到第二颗棉花糖。根据后续跟踪,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未来更加成功。这项研究发表在1990年,当时学者认为,忍耐不吃糖的小孩具备更强的意志力,能为了长远利益放弃暂时的欢愉,这种“延迟满足能力”正是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原因。
不过,最近有学者重复了这个著名实验,结果却没有支持原观点。
新研究的作者来自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他们一直对早先实验持怀疑态度——样本又小又单一。虽然最初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上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合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到100个。而且这些小朋友,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
于是,他们重新搞了一次棉花糖测试。原来的样本不是小吗?这次扩大。之前样本太单调,这次样本多了就可以分组了啊,什么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文化背景之类的统统考虑进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一批吃棉花糖的小孩终于长到15岁,他们也收集到超过900例有效样本,而且覆盖个多个种族、民族与收入群体。
新研究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中母亲具有大学学历(学历组),另一组是母亲没有大学学历(无学历组)。两组比较,母亲有学位的小孩似乎等待时间更久、未来表现也更好。不过,如果只限定学历组,日后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等糖的孩子都不比立刻开吃的孩子强。同样,如果只看无学历组,那么耐心等待的孩子也不比立刻吃糖的孩子更好——只要研究者把诸如3岁时家庭收入和环境这样的变量考虑进去。
也就是说,把小朋友按家庭条件分组后,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
新研究发现,等待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关。这意味着也许并不是意志力让孩子实现长远成功,而是家庭条件先影响了意志力,同时又影响了未来成功的可能。早期社会研究严重低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穷人家的小孩来说,光拼自控力不足以抵消社会环境带来的劣势。
在揭示早期实验设计的问题外,新的实验结果也让人重新思考:为什么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不愿意等待第二颗糖?
一种可能是,经济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影响选择。
在棉花糖测试中,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少为吃不饱而担忧——家里的食物总是充足的,就算不足家长也会立马补上。因此,在实验中等待几分钟没有什么风险,即使等不到第二颗棉花糖——他们也不缺这点啊;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差的小孩可能吃了上顿愁下顿,父母承诺的买这买那,最后可能也因为真没有钱而无奈作罢。等待就成了竹篮打水般的风险。所以,这些孩子就更没动力去等不确定的第二颗糖。2013年,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撰写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出版。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资源稀缺如何改变人们对眼前事物的看法,让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穷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颗都不能保证,第二颗对他们也就无关紧要了。
一些社会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贫穷反而让人关注短期享受。例如,内华达大学的社会学家拉尼塔·蕾(Ranita Ray)发现,一些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拿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有时连食物也买不起,却会在发薪日买新衣服和染发剂。类似地,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指出,更可能满足孩子的甜食要求的是经济条件更差的家长,而不是更有钱的。
这些发现引出一个观点:贫穷家庭的父母倾向于在可能的情况下纵容孩子,而富裕家庭则会让小孩等待更大的回报。染发剂和甜食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购买这些东西往往是穷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唯一的放纵。
毕竟,零食和新衣服带来的欢愉是确定的。谁又能知道明天有没有棉花糖?
发布时间:2019-04-07浏览次数:19
只用两颗棉花糖就能预测你未来能否成功,你信吗?
至少,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在这个心理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里,研究者给幼儿园小朋友一颗棉花糖,并且说你可以现在就吃掉它,但如果你等上15分钟都不吃,就会得到第二颗棉花糖。
至少,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在这个心理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里,研究者给幼儿园小朋友一颗棉花糖,并且说你可以现在就吃掉它,但如果你等上15分钟都不吃,就会得到第二颗棉花糖。
根据后续跟踪,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未来更加成功。这项研究发表在1990年,当时学者认为,忍耐不吃糖的小孩具备更强的意志力,能为了长远利益放弃暂时的欢愉,这种“延迟满足能力”正是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原因。
不过,最近有学者重复了这个著名实验,结果却没有支持原观点。
新研究的作者来自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他们一直对早先实验持怀疑态度——样本又小又单一。虽然最初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上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合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到100个。而且这些小朋友,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
于是,他们重新搞了一次棉花糖测试。原来的样本不是小吗?这次扩大。之前样本太单调,这次样本多了就可以分组了啊,什么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文化背景之类的统统考虑进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一批吃棉花糖的小孩终于长到15岁,他们也收集到超过900例有效样本,而且覆盖个多个种族、民族与收入群体。
新研究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中母亲具有大学学历(学历组),另一组是母亲没有大学学历(无学历组)。两组比较,母亲有学位的小孩似乎等待时间更久、未来表现也更好。不过,如果只限定学历组,日后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等糖的孩子都不比立刻开吃的孩子强。同样,如果只看无学历组,那么耐心等待的孩子也不比立刻吃糖的孩子更好——只要研究者把诸如3岁时家庭收入和环境这样的变量考虑进去。
也就是说,把小朋友按家庭条件分组后,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
新研究发现,等待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关。这意味着也许并不是意志力让孩子实现长远成功,而是家庭条件先影响了意志力,同时又影响了未来成功的可能。早期社会研究严重低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穷人家的小孩来说,光拼自控力不足以抵消社会环境带来的劣势。
在揭示早期实验设计的问题外,新的实验结果也让人重新思考:为什么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不愿意等待第二颗糖?
一种可能是,经济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影响选择。
在棉花糖测试中,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少为吃不饱而担忧——家里的食物总是充足的,就算不足家长也会立马补上。因此,在实验中等待几分钟没有什么风险,即使等不到第二颗棉花糖——他们也不缺这点啊;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差的小孩可能吃了上顿愁下顿,父母承诺的买这买那,最后可能也因为真没有钱而无奈作罢。等待就成了竹篮打水般的风险。所以,这些孩子就更没动力去等不确定的第二颗糖。
不过,最近有学者重复了这个著名实验,结果却没有支持原观点。
新研究的作者来自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他们一直对早先实验持怀疑态度——样本又小又单一。虽然最初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上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合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到100个。而且这些小朋友,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
于是,他们重新搞了一次棉花糖测试。原来的样本不是小吗?这次扩大。之前样本太单调,这次样本多了就可以分组了啊,什么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文化背景之类的统统考虑进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一批吃棉花糖的小孩终于长到15岁,他们也收集到超过900例有效样本,而且覆盖个多个种族、民族与收入群体。
新研究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中母亲具有大学学历(学历组),另一组是母亲没有大学学历(无学历组)。两组比较,母亲有学位的小孩似乎等待时间更久、未来表现也更好。不过,如果只限定学历组,日后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等糖的孩子都不比立刻开吃的孩子强。同样,如果只看无学历组,那么耐心等待的孩子也不比立刻吃糖的孩子更好——只要研究者把诸如3岁时家庭收入和环境这样的变量考虑进去。
也就是说,把小朋友按家庭条件分组后,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
新研究发现,等待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关。这意味着也许并不是意志力让孩子实现长远成功,而是家庭条件先影响了意志力,同时又影响了未来成功的可能。早期社会研究严重低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穷人家的小孩来说,光拼自控力不足以抵消社会环境带来的劣势。
在揭示早期实验设计的问题外,新的实验结果也让人重新思考:为什么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不愿意等待第二颗糖?
一种可能是,经济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影响选择。
在棉花糖测试中,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少为吃不饱而担忧——家里的食物总是充足的,就算不足家长也会立马补上。因此,在实验中等待几分钟没有什么风险,即使等不到第二颗棉花糖——他们也不缺这点啊;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差的小孩可能吃了上顿愁下顿,父母承诺的买这买那,最后可能也因为真没有钱而无奈作罢。等待就成了竹篮打水般的风险。所以,这些孩子就更没动力去等不确定的第二颗糖。
2013年,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撰写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出版。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资源稀缺如何改变人们对眼前事物的看法,让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穷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颗都不能保证,第二颗对他们也就无关紧要了。
一些社会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贫穷反而让人关注短期享受。例如,内华达大学的社会学家拉尼塔·蕾(Ranita Ray)发现,一些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拿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有时连食物也买不起,却会在发薪日买新衣服和染发剂。类似地,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指出,更可能满足孩子的甜食要求的是经济条件更差的家长,而不是更有钱的。
这些发现引出一个观点:贫穷家庭的父母倾向于在可能的情况下纵容孩子,而富裕家庭则会让小孩等待更大的回报。染发剂和甜食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购买这些东西往往是穷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唯一的放纵。
毕竟,零食和新衣服带来的欢愉是确定的。谁又能知道明天有没有棉花糖?
一些社会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贫穷反而让人关注短期享受。例如,内华达大学的社会学家拉尼塔·蕾(Ranita Ray)发现,一些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拿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有时连食物也买不起,却会在发薪日买新衣服和染发剂。类似地,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指出,更可能满足孩子的甜食要求的是经济条件更差的家长,而不是更有钱的。
这些发现引出一个观点:贫穷家庭的父母倾向于在可能的情况下纵容孩子,而富裕家庭则会让小孩等待更大的回报。染发剂和甜食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购买这些东西往往是穷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唯一的放纵。
毕竟,零食和新衣服带来的欢愉是确定的。谁又能知道明天有没有棉花糖?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