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能带来健康吗?得看你是哪国人
发布时间:2019-04-13浏览次数:15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笑一笑,十年少”。这一方面说明,人情绪好,笑起来显活力、显年轻;另一方面也暗示,好的心情或许也和健康有关系。“长寿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大多也是笑呵呵的与世无争,甚至很多人说自己长寿的秘诀,并不是吃得多健康、锻炼得多勤快,而是“乐呵”。
到了欧美社会,也随处可见“笑容是最好的良药”这样的鸡汤。各种各样的正能量话语,都会把好的情绪和健康联系起来,仿佛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真理。实际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情绪能够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的一篇被引用了1.2万次的研究论文表明,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例如愉悦、兴趣、满足、爱等,能够扩大人们的“思维-行动空间”(thought–action repertoire),也就是扩展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弗雷德里克森也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好心情带来健康的公式,并不能通行于全世界。在一些文化中,积极、正向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并没有因果联系,其中就包括我们亚洲文化。
快乐的美国人比较健康,快乐的日本人则未必
2017年9月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就质疑了“快乐带来健康”这种简单粗暴的联系——或者至少,“正向的情绪带来某种健康指标的提升”这件事,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体现。其中,美国人的健康状况更容易被正向情绪影响,而日本人却不同。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从美国人和日本人中分别抽取了数百个中年样本,平均年龄都在55岁上下,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研究者分别对他们做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过去的30天中,经历的正向情绪(比如高兴、满足、热情、平静、活力等)和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失望、害怕等)分别有多频繁,然后使用他们的血脂作为参照指标。血脂会直接影响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广泛关心的健康指标之一,具有代表性。另外,研究者也设定了诸如性别、收入、教育、生活习惯和BMI等作为控制指标,来找出影响因素。
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人中,平日里更积极的人血脂比较低,显示了比较好的心血管健康状态;而在日本人中,却没有这样的联系——平日里高兴与否,和他们的心血管健康之间并无明显联系。
快乐让人健康的前提是,整个社会更看重正向情绪
结合一些其他研究,以及日本和美国之间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研究者推测,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社会,对于正向情绪的评价,能够左右正向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通过人们自己默认的行为来实现的。
BMI被认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关。美国人中,不管收入、年龄、教育或者其他健康指标如何,正向情绪高的人,更倾向于保持锻炼,BMI普遍更低。这个因果链条也被研究者控制变量时所发现(情绪和体重这两个相关因素,被锻炼这个变量所控制,所以“是不是因为胖所以才不开心”这个反向的关系并不成立)。
美国人相对更看中“正向情绪”,认为高兴满足热情等等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常常保持正向情绪的美国人,通常也感觉自己更被社会接受,从而也更有动力且更有能力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切实地影响健康指标。这也与前文提到的“思维-行动空间”的理论相符。在美国的文化中,情绪是自身可以控制的、需要自己对此负责的。成天丧气滚滚的人,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排挤。但日本人则没有这么热衷于没事儿傻乐。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情绪有起有落,甚至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才是正常的。一天到晚开心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社会接受度。在日本文化中,太高兴反而是轻浮、浅薄的标志,每天都开心甚至有负面意义。自然,情绪高低,对于自己认知的影响就没那么重要了,“开心—被接受—有动力—保持健康”这个因果链条也不再成立。
在很多东亚文化中,负面的情绪不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在人和人的交流中传递适当负面、复杂的情绪,甚至有助于社会纽带的形成——就仿佛我们在网上互相凑在一起交流丧气经验一样。而且,在东亚,特别是日本,人们会更经常地感受到“负面和正面相交叠”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复杂性,也让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不那么容易显现。
在文化传统中,日本人崇尚“不完美的美”:“透光的话,以不透光为好;铁制的话,以木质的为好;点灯的话,以烛火为好;平滑的话,以粗糙的为好;圆润的话,以缺损的为好;永恒的话,以短暂的为好;盛开的话,以凋落的为好;插花的话,以一枝为好。”* 樱花的美,亦是建立在短暂辉煌后的凋落上。赏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正面和负面情绪相交融的集大成。实际上,也有研究者针对文化和情绪进行了实验。比如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被文化所承认的情绪模式,会非常主观地影响人们“想要如何感受情绪”。来自美国的被试会主动去放大正面情绪、减小负面情绪,比较少地体验到“复杂情绪”;而来自中国和中国香港的被试,则并没有这样的倾向。
也有不少研究对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015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英国人的情绪和健康,在这项持续了10年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除了那些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以外,快乐和健康并没有明显的联系。2014年《心理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收集了多达142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缅甸、新加坡和韩国,负面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最弱;俄罗斯和日本并不在意正面情绪;相反,巴西、墨西哥和美国则更注重正面情绪的积极影响。这从某种角度也印证了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在美国,How are you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fine,awesome,fabulous,等等等等;而包括俄罗斯、波兰在内的东欧国家,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The same old sh*t(语出我的波兰朋友)。
所以说,情绪这件事情,实际上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个人诠释来实现影响健康的效果。正向情绪有多好、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会影响到这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的行为和能力,从而作用于主观上的健康感受,或者影响个人是否积极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如此一来,大家可以少一点顾虑,开心的时候就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丧。不必为了健康快乐勉强给自己灌鸡汤,做真实的自己就最好了。
发布时间:2019-04-13浏览次数:15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笑一笑,十年少”。这一方面说明,人情绪好,笑起来显活力、显年轻;另一方面也暗示,好的心情或许也和健康有关系。“长寿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大多也是笑呵呵的与世无争,甚至很多人说自己长寿的秘诀,并不是吃得多健康、锻炼得多勤快,而是“乐呵”。
到了欧美社会,也随处可见“笑容是最好的良药”这样的鸡汤。各种各样的正能量话语,都会把好的情绪和健康联系起来,仿佛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真理。实际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情绪能够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的一篇被引用了1.2万次的研究论文表明,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例如愉悦、兴趣、满足、爱等,能够扩大人们的“思维-行动空间”(thought–action repertoire),也就是扩展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弗雷德里克森也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到了欧美社会,也随处可见“笑容是最好的良药”这样的鸡汤。各种各样的正能量话语,都会把好的情绪和健康联系起来,仿佛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真理。实际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情绪能够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的一篇被引用了1.2万次的研究论文表明,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例如愉悦、兴趣、满足、爱等,能够扩大人们的“思维-行动空间”(thought–action repertoire),也就是扩展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弗雷德里克森也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好心情带来健康的公式,并不能通行于全世界。在一些文化中,积极、正向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并没有因果联系,其中就包括我们亚洲文化。
快乐的美国人比较健康,快乐的日本人则未必
2017年9月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就质疑了“快乐带来健康”这种简单粗暴的联系——或者至少,“正向的情绪带来某种健康指标的提升”这件事,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体现。其中,美国人的健康状况更容易被正向情绪影响,而日本人却不同。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从美国人和日本人中分别抽取了数百个中年样本,平均年龄都在55岁上下,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研究者分别对他们做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过去的30天中,经历的正向情绪(比如高兴、满足、热情、平静、活力等)和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失望、害怕等)分别有多频繁,然后使用他们的血脂作为参照指标。血脂会直接影响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广泛关心的健康指标之一,具有代表性。另外,研究者也设定了诸如性别、收入、教育、生活习惯和BMI等作为控制指标,来找出影响因素。
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人中,平日里更积极的人血脂比较低,显示了比较好的心血管健康状态;而在日本人中,却没有这样的联系——平日里高兴与否,和他们的心血管健康之间并无明显联系。
快乐让人健康的前提是,整个社会更看重正向情绪
结合一些其他研究,以及日本和美国之间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研究者推测,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社会,对于正向情绪的评价,能够左右正向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通过人们自己默认的行为来实现的。
BMI被认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关。美国人中,不管收入、年龄、教育或者其他健康指标如何,正向情绪高的人,更倾向于保持锻炼,BMI普遍更低。这个因果链条也被研究者控制变量时所发现(情绪和体重这两个相关因素,被锻炼这个变量所控制,所以“是不是因为胖所以才不开心”这个反向的关系并不成立)。
美国人相对更看中“正向情绪”,认为高兴满足热情等等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常常保持正向情绪的美国人,通常也感觉自己更被社会接受,从而也更有动力且更有能力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切实地影响健康指标。这也与前文提到的“思维-行动空间”的理论相符。在美国的文化中,情绪是自身可以控制的、需要自己对此负责的。成天丧气滚滚的人,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排挤。
快乐的美国人比较健康,快乐的日本人则未必
2017年9月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就质疑了“快乐带来健康”这种简单粗暴的联系——或者至少,“正向的情绪带来某种健康指标的提升”这件事,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体现。其中,美国人的健康状况更容易被正向情绪影响,而日本人却不同。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从美国人和日本人中分别抽取了数百个中年样本,平均年龄都在55岁上下,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研究者分别对他们做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过去的30天中,经历的正向情绪(比如高兴、满足、热情、平静、活力等)和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失望、害怕等)分别有多频繁,然后使用他们的血脂作为参照指标。血脂会直接影响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广泛关心的健康指标之一,具有代表性。另外,研究者也设定了诸如性别、收入、教育、生活习惯和BMI等作为控制指标,来找出影响因素。
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人中,平日里更积极的人血脂比较低,显示了比较好的心血管健康状态;而在日本人中,却没有这样的联系——平日里高兴与否,和他们的心血管健康之间并无明显联系。
快乐让人健康的前提是,整个社会更看重正向情绪
结合一些其他研究,以及日本和美国之间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研究者推测,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社会,对于正向情绪的评价,能够左右正向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通过人们自己默认的行为来实现的。
BMI被认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关。美国人中,不管收入、年龄、教育或者其他健康指标如何,正向情绪高的人,更倾向于保持锻炼,BMI普遍更低。这个因果链条也被研究者控制变量时所发现(情绪和体重这两个相关因素,被锻炼这个变量所控制,所以“是不是因为胖所以才不开心”这个反向的关系并不成立)。
美国人相对更看中“正向情绪”,认为高兴满足热情等等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常常保持正向情绪的美国人,通常也感觉自己更被社会接受,从而也更有动力且更有能力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切实地影响健康指标。这也与前文提到的“思维-行动空间”的理论相符。在美国的文化中,情绪是自身可以控制的、需要自己对此负责的。成天丧气滚滚的人,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排挤。
但日本人则没有这么热衷于没事儿傻乐。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情绪有起有落,甚至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才是正常的。一天到晚开心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社会接受度。在日本文化中,太高兴反而是轻浮、浅薄的标志,每天都开心甚至有负面意义。自然,情绪高低,对于自己认知的影响就没那么重要了,“开心—被接受—有动力—保持健康”这个因果链条也不再成立。
在很多东亚文化中,负面的情绪不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在人和人的交流中传递适当负面、复杂的情绪,甚至有助于社会纽带的形成——就仿佛我们在网上互相凑在一起交流丧气经验一样。而且,在东亚,特别是日本,人们会更经常地感受到“负面和正面相交叠”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复杂性,也让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不那么容易显现。
在文化传统中,日本人崇尚“不完美的美”:“透光的话,以不透光为好;铁制的话,以木质的为好;点灯的话,以烛火为好;平滑的话,以粗糙的为好;圆润的话,以缺损的为好;永恒的话,以短暂的为好;盛开的话,以凋落的为好;插花的话,以一枝为好。”* 樱花的美,亦是建立在短暂辉煌后的凋落上。赏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正面和负面情绪相交融的集大成。
在很多东亚文化中,负面的情绪不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在人和人的交流中传递适当负面、复杂的情绪,甚至有助于社会纽带的形成——就仿佛我们在网上互相凑在一起交流丧气经验一样。而且,在东亚,特别是日本,人们会更经常地感受到“负面和正面相交叠”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复杂性,也让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不那么容易显现。
在文化传统中,日本人崇尚“不完美的美”:“透光的话,以不透光为好;铁制的话,以木质的为好;点灯的话,以烛火为好;平滑的话,以粗糙的为好;圆润的话,以缺损的为好;永恒的话,以短暂的为好;盛开的话,以凋落的为好;插花的话,以一枝为好。”* 樱花的美,亦是建立在短暂辉煌后的凋落上。赏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正面和负面情绪相交融的集大成。
实际上,也有研究者针对文化和情绪进行了实验。比如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被文化所承认的情绪模式,会非常主观地影响人们“想要如何感受情绪”。来自美国的被试会主动去放大正面情绪、减小负面情绪,比较少地体验到“复杂情绪”;而来自中国和中国香港的被试,则并没有这样的倾向。
也有不少研究对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015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英国人的情绪和健康,在这项持续了10年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除了那些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以外,快乐和健康并没有明显的联系。2014年《心理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收集了多达142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缅甸、新加坡和韩国,负面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最弱;俄罗斯和日本并不在意正面情绪;相反,巴西、墨西哥和美国则更注重正面情绪的积极影响。这从某种角度也印证了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在美国,How are you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fine,awesome,fabulous,等等等等;而包括俄罗斯、波兰在内的东欧国家,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The same old sh*t(语出我的波兰朋友)。
所以说,情绪这件事情,实际上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个人诠释来实现影响健康的效果。正向情绪有多好、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会影响到这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的行为和能力,从而作用于主观上的健康感受,或者影响个人是否积极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如此一来,大家可以少一点顾虑,开心的时候就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丧。不必为了健康快乐勉强给自己灌鸡汤,做真实的自己就最好了。
也有不少研究对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015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英国人的情绪和健康,在这项持续了10年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除了那些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以外,快乐和健康并没有明显的联系。2014年《心理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收集了多达142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缅甸、新加坡和韩国,负面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最弱;俄罗斯和日本并不在意正面情绪;相反,巴西、墨西哥和美国则更注重正面情绪的积极影响。这从某种角度也印证了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在美国,How are you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fine,awesome,fabulous,等等等等;而包括俄罗斯、波兰在内的东欧国家,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The same old sh*t(语出我的波兰朋友)。
所以说,情绪这件事情,实际上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个人诠释来实现影响健康的效果。正向情绪有多好、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会影响到这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的行为和能力,从而作用于主观上的健康感受,或者影响个人是否积极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如此一来,大家可以少一点顾虑,开心的时候就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丧。不必为了健康快乐勉强给自己灌鸡汤,做真实的自己就最好了。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