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别人更善于观察人类吗?
发布时间:2019-08-26浏览次数:19
来源:wikihow.com
地铁在叮咚声中关上门,车厢里的人挤作一团。手机不在手上,你开始默不作声地观察周围的人。这个符合审美的多看几眼;那个不敢恭维的就此作别。前方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大概是要迟到了。远处的妹子满脸怒容,是不是遭遇了骚扰?短短几站,你感觉自己已经观察过了车上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却对你一无所知。
别被这美好的感觉骗了——其实别人也一样在观察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最近,耶鲁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仿佛他们在挤地铁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都是穿着隐形斗篷在看别人。
我看你,我看他,你们却不看我?
研究者艾莉卡•布斯比(Erica J. Boothby)等人做了六个实验来证明这“隐形斗篷错觉”(The 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的存在。他们先从网上招募被试,让他们在完成一个无关测试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你会多常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或“一个普通人会多常观察他周围的人?”这样的问题。结果表明,被试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常观察别人,而觉得随机某个人对自己的观察会较少。
这种效应并不只存在于脑补的场景当中。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地点更加生活化——耶鲁大学一个大受欢迎的食堂门口。刚吃完饭的学生们被要求回忆自己刚结束的午餐,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观察别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提交答卷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学生们发糖作为酬劳。
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在对诸如餐桌这样的物体上投入的关注度没什么差别,但96%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餐厅里看别人的次数要比别人看自己来得多。后续实验发现,哪怕这个“别人”不是某个陌生人而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也是一致的。甚至,就算只有两个人共处一室,这种错觉也还是存在。
隐形斗篷错觉示意图。箭头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观察量从少到多。研究显示,被试(自己)相信他或她观察他人最多(路径a),他人观察自己最少(路径b),而他人之间的相互观察介于两者之间(路径c)。但自己和他人对非社交物体的观察大致等同(路径d、e、f)
更显中二的是,就算出现了两人目光相接的情形——你都看到对方在看你了——也还是只有24%的人相信这是有人观察自己被自己发现了,而剩下的76%都认为那应该是自己在偷偷观察别人然后被对方发现了。不得不说,这真是无药可救的谜之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Thomas Gilovich)表示,隐形斗篷错觉体现了人类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基洛维奇自己也发现过类似的偏见:当他让学生穿上图案令人尴尬的T恤时,他们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关注变得高于平时(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偏见叫做“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乍看之下,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描述的心理似乎恰恰相反呀?但实际上,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最后的实验中,布斯比等人召集被试两两会面,一人负责看对方,另一人负责被看。当被看的人穿上一件正面印有巨大人脸的长袖T恤时,他们会显著高估对方对T恤的关注,尽管对方其实不在乎他或她穿的是什么。然而,当评价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时,他们又会低估了对方。换言之,他们显眼的T恤触发了聚光灯效应,却没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引人注目起来——隐形斗篷错觉得以同时存在。
在目标穿着自己的衣服或实验室提供的特殊衣服这两种状况下,研究者调查了观察者观察、注意及想到目标(图a)或目标的衣服(图b)的频繁程度,以及目标认为对方投入这些关注的程度。评价通过一个7分量表进行,1表示从未关注,7表示很多关注。
为什么这个错觉看起来如此稳固?研究者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观察别人,却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这加剧了偏见本身。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察言观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及态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研究者指出,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获得了更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而非相反。这种“掌控世界”而不被世界掌控的感觉,可能给人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能成为人们愿意躲在隐形斗篷错觉中生活的动机之一。
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我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停止观察别人的(因为这实在是有趣),那么,你会愿意沉浸在隐形斗篷错觉中获取一些虚无的掌控感,还是面对现实,接受观察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
发布时间:2019-08-26浏览次数:19
来源:wikihow.com
地铁在叮咚声中关上门,车厢里的人挤作一团。手机不在手上,你开始默不作声地观察周围的人。这个符合审美的多看几眼;那个不敢恭维的就此作别。前方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大概是要迟到了。远处的妹子满脸怒容,是不是遭遇了骚扰?短短几站,你感觉自己已经观察过了车上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却对你一无所知。
别被这美好的感觉骗了——其实别人也一样在观察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最近,耶鲁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仿佛他们在挤地铁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都是穿着隐形斗篷在看别人。
我看你,我看他,你们却不看我?
研究者艾莉卡•布斯比(Erica J. Boothby)等人做了六个实验来证明这“隐形斗篷错觉”(The 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的存在。他们先从网上招募被试,让他们在完成一个无关测试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你会多常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或“一个普通人会多常观察他周围的人?”这样的问题。结果表明,被试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常观察别人,而觉得随机某个人对自己的观察会较少。
这种效应并不只存在于脑补的场景当中。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地点更加生活化——耶鲁大学一个大受欢迎的食堂门口。刚吃完饭的学生们被要求回忆自己刚结束的午餐,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观察别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提交答卷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学生们发糖作为酬劳。
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在对诸如餐桌这样的物体上投入的关注度没什么差别,但96%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餐厅里看别人的次数要比别人看自己来得多。后续实验发现,哪怕这个“别人”不是某个陌生人而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也是一致的。甚至,就算只有两个人共处一室,这种错觉也还是存在。
隐形斗篷错觉示意图。箭头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观察量从少到多。研究显示,被试(自己)相信他或她观察他人最多(路径a),他人观察自己最少(路径b),而他人之间的相互观察介于两者之间(路径c)。但自己和他人对非社交物体的观察大致等同(路径d、e、f)
更显中二的是,就算出现了两人目光相接的情形——你都看到对方在看你了——也还是只有24%的人相信这是有人观察自己被自己发现了,而剩下的76%都认为那应该是自己在偷偷观察别人然后被对方发现了。不得不说,这真是无药可救的谜之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Thomas Gilovich)表示,隐形斗篷错觉体现了人类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基洛维奇自己也发现过类似的偏见:当他让学生穿上图案令人尴尬的T恤时,他们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关注变得高于平时(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偏见叫做“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乍看之下,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描述的心理似乎恰恰相反呀?但实际上,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最后的实验中,布斯比等人召集被试两两会面,一人负责看对方,另一人负责被看。当被看的人穿上一件正面印有巨大人脸的长袖T恤时,他们会显著高估对方对T恤的关注,尽管对方其实不在乎他或她穿的是什么。然而,当评价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时,他们又会低估了对方。换言之,他们显眼的T恤触发了聚光灯效应,却没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引人注目起来——隐形斗篷错觉得以同时存在。
在目标穿着自己的衣服或实验室提供的特殊衣服这两种状况下,研究者调查了观察者观察、注意及想到目标(图a)或目标的衣服(图b)的频繁程度,以及目标认为对方投入这些关注的程度。评价通过一个7分量表进行,1表示从未关注,7表示很多关注。
为什么这个错觉看起来如此稳固?研究者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观察别人,却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这加剧了偏见本身。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察言观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及态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研究者指出,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获得了更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而非相反。这种“掌控世界”而不被世界掌控的感觉,可能给人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能成为人们愿意躲在隐形斗篷错觉中生活的动机之一。
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我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停止观察别人的(因为这实在是有趣),那么,你会愿意沉浸在隐形斗篷错觉中获取一些虚无的掌控感,还是面对现实,接受观察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