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情有独钟
发布时间:2010-05-29浏览次数:558
发展心理学是“致力于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而儿童期正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快、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儿童期至今仍然是发展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对象。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虽然如今大学课程中开设了数量可观、名目各异的心理学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也不在少数,然而能明确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能并不多。
日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一批学者编著的“当代发展心理学丛书”。翻开每册书的首页,读者会看到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缪小春为丛书写的总序,其中提到:发展心理学是“致力于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这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个很精到的表述,然而,当读者深入阅读的时候,也许产生一些疑惑。
“当代发展心理学丛书”出版了5册,分别是《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学》、《应用发展心理学》、《游戏与儿童发展》和《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从题名中就不难看出,有两册书将研究重点瞄准了儿童。而《应用发展心理学》和《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后记中也有如下表述:“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一直是本人感兴趣的内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撰写《应用发展心理学》一书的最初想法,源于几年前笔者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主持上海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问题来了,既然发展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何以这套丛书对儿童如此情有独钟?
事情还要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欧洲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运动。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者认为,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家开始在研究中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心理学也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观察研究,希望从个体看到种系的演变规律。用丛书总主编桑标教授的话说:“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对儿童心理的探究,当时叫做儿童心理学,最初是为自然主义教育运动服务的。”
此外,发展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也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缪小春解释说,儿童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应被视为儿童)正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快、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儿童期至今仍然是发展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进入老年后的心理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发展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了老年人群。至于介于儿童和老年之间的人群之所以没有成为研究重点,也正是因为一般认为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心理状态比较稳定,起伏较小。
如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发展心理学已经同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一起,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国际心理学大会等重要学术界会议上,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发表量几乎占到了1/4到1/3,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数量也十分可观。
特点鲜明的五本专著
丛书虽然都旨在探究发展心理学领域和实际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缪小春和桑标都认为,这5本书基本上没有对同样的问题作重叠的论述。丛书在涵盖大量当今国际学界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普遍加入了编著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书作者邓赐平曾与桑标合作,就中国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征、形成机制、情境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被纳入了书中。类似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主编李丹对于儿童利他助人行为的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主编李燕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人格发展心理学》主编李晓文对于儿童自尊与自我的研究以及《应用发展心理学》主编桑标对于父母角色在儿童教育中作用的研究等成果都被纳入到了各自的作品中。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书体系完整,将国内外有关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文献丰富且都是比较新的理论。这本书是作者独立完成的,理论性非常强。它探讨了儿童如何知道“他人的心理与自己是不一样的”,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
《游戏与儿童发展》关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所适合的游戏种类及其隐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些游戏如何促进儿童的成长。国内同类的书大多关注儿童游戏的设计,如何指导儿童做游戏,但将游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并不多。
《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认为,人是处于人际互动中的人,有积极的互动,也有消极的互动——比如欺侮。心理学将人的发展分为两方面——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探讨人际互动与社会性有什么关系、如何相互影响。
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个分支,分别出版了不少专著。提到人格心理学就要提到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又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人格发展心理学》就是将二者的交叉部分深化并且独立出来,探讨人格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总主编桑标亲自主编的《应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反映了其为上海市主持制定“上海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桑标认为,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多大程度地能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国际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同样重要,本学科最初的功用——服务于儿童教育的传统不能被忽视。桑标提出自己强调的是“Applied”(应用的)、“Developmental”(发展的)、“Science”(科学),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在系统梳理已有成果的同时加入理性的分析,并且能够为教育的实践、政策的制定给出合理的建议。
文化观与应用性
心理学是一门文理结合的学科,因此在研究中的社会人文学科性质尤为重要。本丛书的特点之一也在于其对“文化观”的强调。
首先是对于外来资料的消化。本丛书每一分册都引用了大量的外来资料,如何将这些资料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十分重要。其次,人心理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过去学界一直强调跨文化的比较,而现在的趋向是,文化和发展是无法分离的。比如不同文化下育儿方式的产生机制,拿中国来说,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就是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研究领域。
反过来说,发展心理学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教育恰恰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形成、完善和传播,很大程度依靠的是教育。基于当今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理由相信,一套好的发展心理学专著很可能干预一个民族文化的走向。
这套丛书除了将读者群瞄准大专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之外,也将一些“理论水平较高的基础教育从业者”纳入目标读者群,因为当前面对着许多实践领域的课题。比如谈到游戏,桑标就提到当前备受关注的震区儿童心理的治疗和重建问题。他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学习途径。汶川地震后的儿童心理辅导很多都依靠游戏这个途径,让儿童重新适应环境,完成心理的重构。”从他的话中我们也能读出,除了非常时期,游戏更应该在常态下的儿童生活、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缪小春也说:“游戏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被探讨得已经很多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教育中,游戏的作用渐渐被忽视,渐渐被知识的灌输所替代。”
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涉及很多的维度,比如亲子关系、早期智能开发、情绪问题、媒体心理的开发等等,都是在现实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桑标希望这套丛书能尽量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全面地涉及到,将其概貌性的东西整合起来,作出梳理和介绍。
《科学时报》 (2008-8-14 书界 视点)
发布时间:2010-05-29浏览次数:558
发展心理学是“致力于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而儿童期正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快、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儿童期至今仍然是发展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对象。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虽然如今大学课程中开设了数量可观、名目各异的心理学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也不在少数,然而能明确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能并不多。
日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一批学者编著的“当代发展心理学丛书”。翻开每册书的首页,读者会看到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缪小春为丛书写的总序,其中提到:发展心理学是“致力于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这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个很精到的表述,然而,当读者深入阅读的时候,也许产生一些疑惑。
“当代发展心理学丛书”出版了5册,分别是《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学》、《应用发展心理学》、《游戏与儿童发展》和《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从题名中就不难看出,有两册书将研究重点瞄准了儿童。而《应用发展心理学》和《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后记中也有如下表述:“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一直是本人感兴趣的内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撰写《应用发展心理学》一书的最初想法,源于几年前笔者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主持上海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问题来了,既然发展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和解决发生在母腹到坟墓之间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变化问题的学科”,何以这套丛书对儿童如此情有独钟?
事情还要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欧洲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运动。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者认为,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家开始在研究中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心理学也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观察研究,希望从个体看到种系的演变规律。用丛书总主编桑标教授的话说:“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对儿童心理的探究,当时叫做儿童心理学,最初是为自然主义教育运动服务的。”
此外,发展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也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缪小春解释说,儿童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应被视为儿童)正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快、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儿童期至今仍然是发展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进入老年后的心理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发展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了老年人群。至于介于儿童和老年之间的人群之所以没有成为研究重点,也正是因为一般认为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心理状态比较稳定,起伏较小。
如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发展心理学已经同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一起,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国际心理学大会等重要学术界会议上,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发表量几乎占到了1/4到1/3,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数量也十分可观。
特点鲜明的五本专著
丛书虽然都旨在探究发展心理学领域和实际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缪小春和桑标都认为,这5本书基本上没有对同样的问题作重叠的论述。丛书在涵盖大量当今国际学界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普遍加入了编著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书作者邓赐平曾与桑标合作,就中国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征、形成机制、情境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被纳入了书中。类似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主编李丹对于儿童利他助人行为的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主编李燕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人格发展心理学》主编李晓文对于儿童自尊与自我的研究以及《应用发展心理学》主编桑标对于父母角色在儿童教育中作用的研究等成果都被纳入到了各自的作品中。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书体系完整,将国内外有关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文献丰富且都是比较新的理论。这本书是作者独立完成的,理论性非常强。它探讨了儿童如何知道“他人的心理与自己是不一样的”,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
《游戏与儿童发展》关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所适合的游戏种类及其隐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些游戏如何促进儿童的成长。国内同类的书大多关注儿童游戏的设计,如何指导儿童做游戏,但将游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并不多。
《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认为,人是处于人际互动中的人,有积极的互动,也有消极的互动——比如欺侮。心理学将人的发展分为两方面——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探讨人际互动与社会性有什么关系、如何相互影响。
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个分支,分别出版了不少专著。提到人格心理学就要提到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又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人格发展心理学》就是将二者的交叉部分深化并且独立出来,探讨人格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总主编桑标亲自主编的《应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反映了其为上海市主持制定“上海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桑标认为,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多大程度地能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国际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同样重要,本学科最初的功用——服务于儿童教育的传统不能被忽视。桑标提出自己强调的是“Applied”(应用的)、“Developmental”(发展的)、“Science”(科学),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在系统梳理已有成果的同时加入理性的分析,并且能够为教育的实践、政策的制定给出合理的建议。
文化观与应用性
心理学是一门文理结合的学科,因此在研究中的社会人文学科性质尤为重要。本丛书的特点之一也在于其对“文化观”的强调。
首先是对于外来资料的消化。本丛书每一分册都引用了大量的外来资料,如何将这些资料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十分重要。其次,人心理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过去学界一直强调跨文化的比较,而现在的趋向是,文化和发展是无法分离的。比如不同文化下育儿方式的产生机制,拿中国来说,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就是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研究领域。
反过来说,发展心理学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教育恰恰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形成、完善和传播,很大程度依靠的是教育。基于当今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理由相信,一套好的发展心理学专著很可能干预一个民族文化的走向。
这套丛书除了将读者群瞄准大专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之外,也将一些“理论水平较高的基础教育从业者”纳入目标读者群,因为当前面对着许多实践领域的课题。比如谈到游戏,桑标就提到当前备受关注的震区儿童心理的治疗和重建问题。他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学习途径。汶川地震后的儿童心理辅导很多都依靠游戏这个途径,让儿童重新适应环境,完成心理的重构。”从他的话中我们也能读出,除了非常时期,游戏更应该在常态下的儿童生活、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缪小春也说:“游戏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被探讨得已经很多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教育中,游戏的作用渐渐被忽视,渐渐被知识的灌输所替代。”
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涉及很多的维度,比如亲子关系、早期智能开发、情绪问题、媒体心理的开发等等,都是在现实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桑标希望这套丛书能尽量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全面地涉及到,将其概貌性的东西整合起来,作出梳理和介绍。
《科学时报》 (2008-8-14 书界 视点) |
|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