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小孩就能创造"语言"?
发布时间:2019-12-23浏览次数:35
来源: 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研究显示,当无法说话时,孩子们也能够自创一套“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玩“你划我猜”的游戏,每一组选手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当无法说话时,孩子们也能够自创一套“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玩“你划我猜”的游戏,每一组选手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这项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最初是如何出现的。
电影《降临》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一位语言学家却必须与那些长着触手的巨大外星人们进行交流。她在心惊胆颤中做出的第一个尝试就是指了指自己,想要借此表达“人类”这个词。
外星人们似乎理解了她的意思,按照电影来说,这种理解力已经超过了地球上除人类以外的所有其他物种。毕竟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我们的灵长类近亲,也不能够根据情景理解一个新词语。这种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重要。事实上这一现象引发了演化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正试图通过结合各类研究来找出语言产生的过程。
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实验中招募的四岁和六岁的孩子即使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交流。并且,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迅速发展出了一些类似现实语言的核心属性。这一发现与其他语言演化的研究结果非常吻合,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人类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如此奇妙的交流系统的。
创造语言
目前存在的成千上万种语言,大部分都是从其古老的根源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它们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存在形式。不过也有一些语言是新出现的,比如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尼加拉瓜手语(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NSL)。在此之前,尼加拉瓜的聋哑人之间缺少联系,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或是发展一门共同语言。当失聪的儿童们终于都开始上学,尼加拉瓜手语就诞生了。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语、普通话或是祖鲁语不同,语言学家们可以研究这种手语的产生过程。研究者们追踪了尼加拉瓜手语从初代到当前版本的变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它是如何发展出语言的核心属性的。
当然,研究者们没能见证这门语言产生的最初起点——即孩子们第一次在操场上相遇,并开始与彼此交流的那个瞬间。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呢?在拥有共同的语言之前,他们是如何理解彼此的意思的呢?这些最初像哑剧一样的“比划”,又是怎么变得能够传达数不尽的概念,最终成为了真正的语言呢?
有一种方法能够部分地解答这些疑惑,那就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各种交流游戏的测试,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些实验通常会设置一个条件,那就是只能使用无声的手势:受试者具有听觉但对手语一无所知,随后测试员就会要求他们在不说话的情况下,玩一些交流游戏。实验显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几乎毫无困难,并且他们的比划很快就会具有类似真实语言的某些特性。
不过这类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只测试了成年人,这就引发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孩子们也有这种能力吗?他们又是何时获得了这种能力呢?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语言的起源至关重要。
Manuel Bohn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让孩子们进行无声手势实验的方法:他们让一些说德语的孩子们呆在不同的房间,彼此之间只能通过无声视频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研究者们就达成了让这些孩子不出声,只用比划来进行沟通的目的。
用手势交流语法
孩子们需要玩一种类似于“你划我猜“的游戏。两人中的一人需要将一个概念,比如”自行车“,传达给搭档,随后他的搭档需要在数组图片中选出正确的一个。当然,测试者并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使用手势,他们只是让孩子们不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参与测试的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他必须经过提示才懂得用手势来进行游戏。但是六岁的孩子就能迅速地自行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以很高的成功率完成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重复的图片,因此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到,当孩子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概念时,会发生什么。在他们这样做了之后,孩子们迅速发展出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手势来指代某些概念,这时他们就逐渐不会使用和概念相似的手势来进行表达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进行理解。
Bohn介绍说,有一对孩子面临了一个棘手的任务,负责描述的孩子拿到了一张空无一物的图——这代表“空白“的意思。在进行了几次失败的尝试后,这个孩子发现她的T恤上有一个白点,所以她就把衣服扯过来,指了指这个点。这一次她成功了,她的搭档成功选出了对应的图。
在下一轮游戏中,当这张空白的图片再次出现时,另一个孩子,在衣服上没有白点的情况下,也把衣服扯过来,指了指相同的位置。我们会发现,仅仅只经过了一轮游戏,这个手势就不必搭配衣服上的白点,而是可以独立地传递“空白”这个信息了。如果这时一个未参与游戏的人看到了这个手势,他一定无法理解其含义——这就好像在使用真正的语言时,如果给一个不懂中文的人看“大象“这两个字,他肯定没办法只从字形推断出这个词的意思。
在随后的实验中,六岁和八岁的孩子们甚至能制造一些可以组合的“词语“,发展出了一些小型的语法。比如,当需要描述”大鸭子“时,他们不会大幅度地做出”鸭子“对应的手势,而是会发明出一个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大“的手势。当组合这些手势来表达含义时,他们并没有按照德语的语序来排列,这也表明了他们的游戏过程并没有过多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追寻语言的起源
未参与该研究的语言学家Limor Raviv评论道,这个研究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时会面临的问题。她认为,这个研究就是演化语言学这门新兴领域的及时雨,它证明关于儿童的研究是可行的。
Limor说,未来可以试着对不同背景的孩子进行相同的测试,因为我们需要思考孩子们的语言经历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她认为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已经对语言有过了几年的接触,他们已经懂得了一些固定手势,比如描述“喝“和”大“的手势,因此这个实验并不能很完美地模拟出那些从未接触过语言的孩子的情况。但是这次研究最大的突破就是发现了小孩子能够发明出新的交流特征,并且他们使用的手势能够发展出类似现实语言的一些特征。
Bohn强调这个研究并不能代表我们语言起源的情况——要完成这样的推理,演化语言学目前还缺少很多关键的证据。但是了解孩子们创造语言的能力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推测人类是如何凭空创造出了语言的。
发布时间:2019-12-23浏览次数:35
来源: 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研究显示,当无法说话时,孩子们也能够自创一套“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玩“你划我猜”的游戏,每一组选手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当无法说话时,孩子们也能够自创一套“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玩“你划我猜”的游戏,每一组选手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这项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最初是如何出现的。
电影《降临》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一位语言学家却必须与那些长着触手的巨大外星人们进行交流。她在心惊胆颤中做出的第一个尝试就是指了指自己,想要借此表达“人类”这个词。
外星人们似乎理解了她的意思,按照电影来说,这种理解力已经超过了地球上除人类以外的所有其他物种。毕竟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我们的灵长类近亲,也不能够根据情景理解一个新词语。这种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重要。事实上这一现象引发了演化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正试图通过结合各类研究来找出语言产生的过程。
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实验中招募的四岁和六岁的孩子即使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交流。并且,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迅速发展出了一些类似现实语言的核心属性。这一发现与其他语言演化的研究结果非常吻合,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人类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如此奇妙的交流系统的。
创造语言
目前存在的成千上万种语言,大部分都是从其古老的根源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它们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存在形式。不过也有一些语言是新出现的,比如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尼加拉瓜手语(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NSL)。在此之前,尼加拉瓜的聋哑人之间缺少联系,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或是发展一门共同语言。当失聪的儿童们终于都开始上学,尼加拉瓜手语就诞生了。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语、普通话或是祖鲁语不同,语言学家们可以研究这种手语的产生过程。研究者们追踪了尼加拉瓜手语从初代到当前版本的变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它是如何发展出语言的核心属性的。
当然,研究者们没能见证这门语言产生的最初起点——即孩子们第一次在操场上相遇,并开始与彼此交流的那个瞬间。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呢?在拥有共同的语言之前,他们是如何理解彼此的意思的呢?这些最初像哑剧一样的“比划”,又是怎么变得能够传达数不尽的概念,最终成为了真正的语言呢?
有一种方法能够部分地解答这些疑惑,那就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各种交流游戏的测试,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些实验通常会设置一个条件,那就是只能使用无声的手势:受试者具有听觉但对手语一无所知,随后测试员就会要求他们在不说话的情况下,玩一些交流游戏。实验显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几乎毫无困难,并且他们的比划很快就会具有类似真实语言的某些特性。
不过这类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只测试了成年人,这就引发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孩子们也有这种能力吗?他们又是何时获得了这种能力呢?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语言的起源至关重要。
Manuel Bohn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让孩子们进行无声手势实验的方法:他们让一些说德语的孩子们呆在不同的房间,彼此之间只能通过无声视频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研究者们就达成了让这些孩子不出声,只用比划来进行沟通的目的。
用手势交流语法
孩子们需要玩一种类似于“你划我猜“的游戏。两人中的一人需要将一个概念,比如”自行车“,传达给搭档,随后他的搭档需要在数组图片中选出正确的一个。当然,测试者并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使用手势,他们只是让孩子们不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参与测试的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他必须经过提示才懂得用手势来进行游戏。但是六岁的孩子就能迅速地自行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以很高的成功率完成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重复的图片,因此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到,当孩子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概念时,会发生什么。在他们这样做了之后,孩子们迅速发展出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手势来指代某些概念,这时他们就逐渐不会使用和概念相似的手势来进行表达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进行理解。
Bohn介绍说,有一对孩子面临了一个棘手的任务,负责描述的孩子拿到了一张空无一物的图——这代表“空白“的意思。在进行了几次失败的尝试后,这个孩子发现她的T恤上有一个白点,所以她就把衣服扯过来,指了指这个点。这一次她成功了,她的搭档成功选出了对应的图。
在下一轮游戏中,当这张空白的图片再次出现时,另一个孩子,在衣服上没有白点的情况下,也把衣服扯过来,指了指相同的位置。我们会发现,仅仅只经过了一轮游戏,这个手势就不必搭配衣服上的白点,而是可以独立地传递“空白”这个信息了。如果这时一个未参与游戏的人看到了这个手势,他一定无法理解其含义——这就好像在使用真正的语言时,如果给一个不懂中文的人看“大象“这两个字,他肯定没办法只从字形推断出这个词的意思。
在随后的实验中,六岁和八岁的孩子们甚至能制造一些可以组合的“词语“,发展出了一些小型的语法。比如,当需要描述”大鸭子“时,他们不会大幅度地做出”鸭子“对应的手势,而是会发明出一个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大“的手势。当组合这些手势来表达含义时,他们并没有按照德语的语序来排列,这也表明了他们的游戏过程并没有过多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追寻语言的起源
未参与该研究的语言学家Limor Raviv评论道,这个研究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时会面临的问题。她认为,这个研究就是演化语言学这门新兴领域的及时雨,它证明关于儿童的研究是可行的。
Limor说,未来可以试着对不同背景的孩子进行相同的测试,因为我们需要思考孩子们的语言经历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她认为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已经对语言有过了几年的接触,他们已经懂得了一些固定手势,比如描述“喝“和”大“的手势,因此这个实验并不能很完美地模拟出那些从未接触过语言的孩子的情况。但是这次研究最大的突破就是发现了小孩子能够发明出新的交流特征,并且他们使用的手势能够发展出类似现实语言的一些特征。
Bohn强调这个研究并不能代表我们语言起源的情况——要完成这样的推理,演化语言学目前还缺少很多关键的证据。但是了解孩子们创造语言的能力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推测人类是如何凭空创造出了语言的。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